云南普洱茶信息|普洱茶信息网|云南普洱茶-欢迎您! 今天是: 用户中心 发布信息 用户注册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新闻 普洱茶厂商 茶技培训 普洱茶文化 茶与健康 普洱茶经典 普洱茶具 普洱茶知识
市场信息 普洱茶企业 普洱茶图片 普洱茶茶城 普洱茶艺 普洱茶视频 在线音频 普洱茶问答 茶人博客 普洱茶论坛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普洱茶经典 →  普洱茶经典创意 → 经典浏览:十八问茶业·谁主沉浮?
十八问茶业·谁主沉浮?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4730 更新时间:2010-09-06【字体:
 
十八问茶业·谁主沉浮?
 
 
   
    一、为何百年立顿敌不过十年蒙牛?

    茶叶是古老的行业,产业链相当庞大。作为最好的饮品行业,茶叶的发展似乎远远慢于其他饮品。即使行业第一品牌立顿,这个经营了上百年的茶叶领军企业,依靠联合利华强大的营销网络,其全球的年销售额总额,也在30亿美元左右,而蒙牛牛奶只耕耘中国市场,其销售额近40亿美元。

    按此说法,茶业不如乳业,是茶业本身太小?还是乳业的发展与整合更为高明?站在市场、消费需求角度来说,乳业经营的创新与整合,带来更多的机会,用比较的眼光来说,乳业传播中还需要普及为什么喝?人人喝茶反而是几千年的历史和共识,并不要传播,我们去饭店吃饭,大多被问及,喝什么茶?没有被问喝什么奶?这说明茶无处不在。但市场、经营却远逊于乳业的现代化。

    再看看我们消费特点,买回一箱牛奶,可能天天喝,很快喝完了;买回一盒茶,却不一定天天喝,都是饮料,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而且喝牛奶的历史,远远短过喝茶的历史,特别在中国,十多年前,喝牛奶更是一个朦胧的事情,十几年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现在产品遍及超级市场的各个角度。

    立顿是世界茶业中的一颗明星,也是世界茶业品牌中唯一亮点,这也说明茶业需要更多的像立顿一样的品牌,立顿的成功代表着茶业的发展和思考可以更加立体化、可以更加现代化,立顿用一百年的历程告诉茶业,品牌是产业发展和提升最实在、最可行的方法,茶业中立顿百年的探索,在乳业中蒙牛只用了十年,作为一个新的行业,乳业的艰难从不亚于茶业,人们接受和消费观点,更超过了茶业,在本质上茶业、乳业有很多类似之处,他们都连接企业、市场、农民这三者之间,若把茶树比奶牛,应该说,动物跑出了火箭的速度,植物依然伫立在那里。蒙牛用十年时间取得了同样惊人的成绩,这些奇快的现象背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真理:不骂不醒,不破不立!

    综合来说,茶业的发展有古老沉淀,这是优势,然而缺少现代的商品化,因此,产品、传播、销售以及整个行业的气象没有像乳业的火热,这也期待着更新、更强的力量加入进来,让古老产业焕发出大争的现象!茶业同样期待像蒙牛这样的整合运营者! 

    二、奶农富裕了,茶农的富裕还会远吗?

    乳业的整合发展带动了奶农的致富,而中国有8000多万茶农,茶业产量约为130万吨,茶叶总产值约为300亿,其收入却让人心酸。而并不是全世界茶农都很穷,斯里兰卡的茶农就非常富有,其出口量是世界第一,其出口价格也很高。中国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国家,品种也是最多的国家,其出口多是没有标准化的基础原料,其售价更是相当低廉,目前我国出口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一至二美元,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价还要低百分之二十。

    究其根本还是斯里兰卡茶业的经营的思维高度不一样,除去国家的重视,斯里兰卡因面积小,所以举国种植红茶,提高单位产量,实现产业标准化。斯里兰卡的茶树源自中国,而现在茶叶却返销中国,这更加说明了中国茶农的可怜,茶叶人的可叹。别说茶农没致富,连茶企茶商都穷到没钱思考发展了。

    面对如此困局,茶农的富裕需要什么呢?还有多远呢?首先需要国家的支持,奶农的富裕就是国家支持的例子,连温总理都说“每天一斤奶”。

    其次茶农的富裕需要茶企,而茶企的崛起需要运用品牌整合的思维,现代化的营销,标准化的生产链变革。茶企的崛起的关键就是带头大哥的出现。一个志向、一种思维的引领和启航。

    三、古老的茶叶为什么没有跑赢大市?

    牛奶是舶来品,中国的全民饮奶史才十年,就出现了十几个上市公司。而有几千年全民饮茶的中国茶业却只有一个上市公司,着实在让人叫奇。茶叶作为五千年泱泱大国的国家名片,有深厚的文化沉淀,更重要的是茶是一种在古代就普及开来的行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几乎人人都喝茶,老人、孩子、男人、女,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就是生活必需品,而茶业理应是一个更有朝气的快消费品大行业。

    但《七万茶厂不敌一个立顿·中国茶咋没国际名牌?》文章一出,成了2009年整个茶行业不得消停的话题。现状让国家担忧,也让中国茶业大佬们如坐针毡,羞愧难当。中国茶叶品牌崛起的呼声每时每刻都敲打着有志的茶人心中。政府和企业都在努力,中国茶叶品牌究竟如何才能顺利崛起?

    靠几千年中国人都喝茶的习惯?靠喝茶能修身养性的文化教育吗?靠把茶叶当作古董收藏舍不得喝的品味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间难以形成定论。在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就茶叶营销现状而言,就当前茶叶界普遍“高抬”茶文化、痴恋茶文化的时候,文化给茶业发展带来的毒害至少有如下有三点:
 

    其一,没有很好传播茶的本质价值,茶叶的本质是解渴和功效,为了健康就应该坚持喝茶,就像大米你必须吃一样。而茶文化的营销,让一个消费必需品变成了耐销品。消费必需品是所有商家梦寐的市场,就这样被茶文化埋没了。本来有实际价值的茶产品,越来越去追求虚拟价值,舍本逐末,造成了价值浪费。水的实际价值是饮料行业最高的,水的营销紧抓实际价值,其产值也是最大的。

    其二,大大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而让更多的消费者买不起茶,喝不到好茶,不能用价格去判断价值。加上没有运用现代化渠道进行营销。久而久之买茶也成难题。

    其三、复杂了泡茶的流程。茶文化营销带来的复杂泡茶、喝茶方式,不能解决消费者方便快捷的需求。让泡茶成了问题,降低了消费者喝茶频率,本来一天三餐饭,六杯茶的习惯,变成了偶尔一杯茶。 

    以上三点,正是国外企业在没有中国茶文化情节的羁绊下,为何能脱缰而出,大兴于中国的原因。而中国茶人茶企茶商还抱着茶文化以自居,闭塞不进。本来良好的群众喝茶基础,也由于对这种繁琐的茶文化情结的推崇,而帮了大倒忙,阻碍了茶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我想中国每个茶人都是有志之士,但多是流于评论、流于感叹,都是“说的好,做得少”,稍微有点销售业绩,也敢叫嚣自立世界茶王。立顿都只敢自称是专家。一个10来亿的销售也敢大房空炮。或者你又有何大争天下的真思维呢?

    而作为国家和群众天天也就是看着中国茶业感叹“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有没有拿出魄力监督茶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高速发展呢?
 
    黑暗中也总有曙光,近年来,虽然大陆茶企在茶产业发展的突破不够,但两大台湾饮料企业频频在中国加大茶创新产品的推广力度,带来了丰富的品牌化运营思维。也加剧了茶产业的大争局面的到来。机会稍纵即逝,中国在碳酸饮料的大败出局还情有可原,但茶业的大争失败或许将丢失的不只是市场,还有荣誉。谁能与世界大争,就看今朝。 
 
    四、为什么近年央视广告(路牌广告)中,茶广告这么多?

    近年来,晚上打开电视机,看到的广告中,几乎近半都是茶产品的广告。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尤其如此。从冰爽茶到茉莉绿茶,从铁观音茶到菊花茶,各种样式、各种包装、各种口感的茶产品,纷纷上台,争相露脸,好不热闹。

    有人不禁要问,难道象征着茶产品大热、茶产业大争的格局已经拉开序幕?

    诚然,我坚信,作为最悠久、最健康的天然饮品,茶必将迎来大兴。但以广告多这一现象来评判似乎不够为证。稍微细心的人都不难发现,这些茶产品广告基本上只是常见几家,以康师傅、统一领衔。而广告产品的类别,也基本是只是瓶装茶饮料。

    康师傅和统一的茶广告如此多而密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其中端倪。康师傅和统一都是台资企业,台湾民众素来就有喝茶的传统,茶饮料占整体饮料销售份额的一半以上,这一数据与日本近似,远远大于大陆民众的茶饮比例。顺便说一句,我们发现,越是发达国家,饮茶的人数比例和茶饮在饮料中的比例,越高于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这样有着悠久饮茶历史的国家。

    而瓶装茶饮料市场之所以如此热闹,其实还是大大借了饮料大市场环境的势。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根本不是因茶品类而购买,而是在饮料的选购过程中,产品新颖、口感不错、品种繁多、促销力度大的瓶装茶饮料,自然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在很多刺激型饮料面前,换个清新的口味,是很容易做出的选择。

    横向对比茶行业的其他茶产品,瓶装茶饮料明显具有几个特别的突出优势。比如定位准确,包装时尚,购买便利,使用方便,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充分了解这一消费群体的秉性之上,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整合的结果。作为快消品的茶,不论是瓶装茶饮料还是其他茶产品,要想卖好,不就应该这样做吗?

    我坚信,只要坚持产品创新和营销整合,只要抓住消费人群的秉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茶产品一定能广受欢迎。在瓶装茶饮料之外,一定会有更多形式的其他茶产品,不仅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之重,而且出现十亿百亿销售额的领军品牌,给市场带来惊喜,让消费者尖叫和喝彩。

    五、为什么发达国家更爱喝茶?

    如果做个调查,英国人爱喝茶还是中国人爱喝茶?中国人每年喝茶多还是英国每年人喝茶多?意料之中,中国人爱喝茶,喝茶多,理由一中国茶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中国人人都喝茶。理由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5,13亿人口啊。但数据却是意料之外,英国人每年喝掉的茶远远多于中国人。

    最爱喝茶的国家早已经更换了头名宝座。英国人爱喝茶程度甚至让中国喝茶人觉得羞愧。2006年初,BBC网站对12项所谓“英国的国家象征”进行了投票。其中,“茶”以35.03%的得票率高居榜首。 英国人对茶的偏爱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形象并身体力行的在坚持喝茶。但是,英国人喝茶,大约只有300年的历史。英国人为什么会养成这个习惯?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喜欢喝红茶,这有历史原因的。英国不产茶,原先它的殖民地也不产茶,茶叶都需要从中国进口,漫长的海上运输,红茶比绿茶更容易保存。不要小看保存这个小问题,这就是问题关键的入口。产品的储存运输也是产品标准化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豆腐和豆腐乳的区别就在这,豆腐乳已经实现标准化并有了品牌运作的思维。而豆腐即使进入KA连锁还是在即食区摆菜摊,每日限量供应。产能都实现不了,谈何品牌运作?

    中国人爱喝绿茶,绿茶的功效是要远远强于红茶的。但从中国茶文化的底蕴来出发思考问题,绿茶喝的就是品种多,泡茶方式讲究,追求的就是这种调调,不要和我谈标准化,哥要的就是个性。但同样是喝绿茶,日本人长寿的秘诀就是坚持喝绿茶。而且日本的饮料销售占比绿茶远超50%。其同样找到了标准化的解决办法。把绿茶做成抹茶,那就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如一,标准化生产,还能解决泡茶的方便性问题,拿一小袋抹茶一放就行了。其人均饮茶量也远远超过了中国。

    在茶文化营销兴起之前,全国大部分地方喝茶是很简单的,抓把茶叶往杯子里面一放,就是一杯好茶。这个消费习惯说明大部分人追求的是茶叶的口感和功效。这个是饮料消费的本性。没法做品牌化营销的根本是绿茶品种繁多,品质产量岁岁不同,没有运用茶业深加工技术突破品质始终如一和产能的稳定。而茶文化营销不但没有把茶拖出产品标准化的大炕,还把茶业往火坑里推了一把。另其不得翻身没有了反思。在这样的格局下,没有原料优势的国外茶企就,低廉的价格购入中国茶叶基料后,带着一个个推陈出新的标准化产品,以高附加值返销中国。

    深加工茶的思维,让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爱喝茶,但却还能赚取中国人的贸易顺差。也就是老外喝茶,中国人买单,绝不是耸人听闻。这是所有关注茶业大势的有志者亟待更深刻思考的。 

    六、中国年轻人不喝茶吗?

    全世界的人都喝茶,而且,喝茶不分年轻人与老年人,连小孩都可以喝,只不过是小孩不要喝太浓了,太浓了小孩也不愿意喝!全国知名保健专家齐国力教授十分重视膳食平衡。他说,所谓平衡饮食,有饮、食两大类。国际会议上定出了6种保健品:第一绿茶;第二红葡萄酒;第三豆浆;第四酸奶;第五骨头汤;第六蘑菇汤。

    绿茶为什么有保健作用呢?原来绿茶里面含有茶多酚,而茶多酚是抗癌的。日本普查搞得特别好。他们普查完了说:40岁以上的人没有一个体内没有癌细胞的。为什么有人得癌症,有人不得,就是跟喝绿茶有关系。如果你每天喝4杯绿茶,癌细胞就不分裂,而且即使分裂也要推迟9年以上。所以在日本,小学生每天一上学就喝一杯绿茶。此外,绿茶里含有氟。这个氟有什么作用呢?日本人现在搞清楚了,它不仅能坚固牙齿,还能消灭虫牙,消灭菌斑。饭后3分钟,牙齿的菌斑就要出现。现在我们很多人牙齿不好,不但不拿茶水漱口,连白水都不漱,问题在哪里不知道。现在有人30岁就开始掉牙,50岁牙就全掉了。医院里牙科最忙,牙科里镶牙室最忙。我们到欧洲一看,人人牙齿都很好。你想,如果牙齿好,你当然长寿啦。我们很多人忽略了,其实你不费事,你拿茶水漱口就把菌斑消灭了,而且坚固牙齿。到了老年,你牙齿坚固,不得虫牙。这很小的一件事,应该坚持做。第三,绿茶本身含茶甘宁,茶甘宁是提高血管韧性的,使血管不容易破裂。很多人脑血管意外来北京治疗,医院每死4个人就有1 个是脑出血,这很危险。绿茶第一抗癌,第二能坚固牙齿,第三脑血管不易破裂,干嘛不喝!
 
    茶作为一个普遍的生活消费品,年轻人是生活消费品的主流群体,理应成为喝茶的主流群体,有人这样评价,喝茶的真谛其实不过是一种心态,渴了,喝茶是解渴,困了,喝茶是解乏,来了朋友,喝茶是聊天,开会,喝茶是思考;谈工作,喝茶成了沟通,每一种心态,都是自己的一种体会,我们没有必要给喝茶套上一个大大的怪圈,喝茶喝的就是一种饮料,喝茶喝的就是一种需求。市场就是需求的体现。

    为了更好传播喝茶的理念,茶市场的主力消费者仍然是年轻人,他们是这个市场上最活跃的群体,认同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但却更追求时尚、快捷的生活方式,将之排除在外,显然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对于年轻人,更重要的是要把合适的产品载体注进他的生活圈,在不知不觉的生活态中,接受了茶,喝了茶。

    譬如:从产品的外表、包装等硬件上进行更新。只有洞悉了个中奥秘和消费的秉性,通过时尚化的包装和深入人心的诉求引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在世界茶企中,只有立顿从部分领域中看到这一市场的潜力。对于年轻的消费力量,还要不能紧紧地盯着茶叶的概念,无论是袋泡茶、还是茶的液体饮料,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不是它的产品形态,而是它所倡导的品牌理念,倡导一种时尚而又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也给茶业的发展一点启发。谁抓住了年轻人消费市场,谁就抓住了未来,可乐公司经常组织孩子到工厂参观,旅游,介绍现代化的生产,美其名曰是沟通互动,实则是把可乐在儿时就注进你的脑袋,茶企、茶牌的真正出路在于打造更合适的泡茶方式,让饮茶成为一种时尚的选择,茶叶,又迈上了发展、上升的通道! 

    七、凉茶不是茶,为何拔了茶市场的头筹?

    如果问一个年轻时尚的女孩:“你都知道哪些茶?”她的回答无外乎铁观音、云南普洱茶之类。但如果走进她的生活去观察,你会发现她消费最多的茶,或许会是凉茶、花茶、减肥茶和其他保健茶之类。不是姐不喝茶,姐喝的也叫茶。是的,当有些人在找一百个理由来证明年轻人不喝茶的时候,年轻人们却正在用脚投票,捧红一个又一个的茶。比如王老吉凉茶,比如碧生源减肥茶。低头拉车辛苦赶路的茶人,偶然抬头看路的时候,会猛然发现,这些并不是茶的茶,一个接一个地,拔了茶市场的头筹。红罐王老吉单品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百亿元,而全国数万家茶厂的年总产值也不够三百亿元。由那么多的名茶那么多的茶厂茶商和那么多的茶农组成的中国茶,只是一个王老吉易拉罐的三倍而已。

    尴尬与感概之余,茶人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王老吉凉茶的发展。凉茶的历史也很久远,但一直以来偏安华南一隅。虽然在广东各地随处可见凉茶店,但一直以来只是不温不火,凉茶给人们的感觉也类似于中成药,只有相关症状或才想起喝上一碗。在王老吉之前,作为地方特色产品,凉茶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走出广东,走向更广阔的全国市场。香港加多宝公司租用王老吉商标后,开始用现代营销思维来审视凉茶市场。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王老吉凉茶开始爆红,年销售额直线上升至百亿元,不仅一举拔得广义茶市场的头筹,并且开始拥有跟碳酸饮料等其他饮品竞争的资格和实力。

    市场是思维的体现。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思维。思维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作为历史悠久的古老行业,更需要创新和整合的思维。凉茶最开始太当凉茶卖,这样的思维决定了凉茶的尴尬定位(非食非药),决定了其产品形态(熬制碗装)、销售渠道(开店)、推广方式(等待顾客上门),也决定了消费者(有小病症状又不想吃药者)和消费习惯(想起就喝一碗),注定做不大。而加多宝王老吉对凉茶采用了更为现代更为远大的新思维,这个思维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不把凉茶当凉茶卖。首先,将凉茶定位为快速消费品,并且面向全国市场对产品配方进行改进,通过现代化工业生产推出标准化产品,采用符合年轻消费需求的新型包装,使用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这些,都与之前凉茶的思维和做法大不相同,但这些不同,是研究消费者秉性习惯的结果,正是消费者想要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注定了加多宝王老吉的成功。可以说,谁离消费者越近,消费者就离谁越近,谁就能够赢得精彩、拔得头筹。

    以此思考开来,茶业要想突飞猛进的发展,就需要新的思维来看待茶,就需要创新和整合,就不能把茶当茶卖。创新本身就应该出于平常,源于生活。整合也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重新组合。出于平常而又超于平常,才是高明的创新,才是大整合。茶本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茶的创新和整合,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但是一旦有了突破,就一定能够获得出伟大的成功。

    八、大家喝什么茶?

    这个问题如果是早二十年前问,或许回答会很简单,无外乎龙井、毛峰、普洱等产地品种回答。寻常老百姓或者干脆没得回答,喝得就是本地家乡土茶,名字都叫不出。但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显得复杂得多。可以按老式地方品种叫。也可以按品牌叫,这个是立顿出现后才有的,立顿的生产标准化带了品牌,大家在办公室经常喊的话是“给我拿包立顿”。但上面这两种分法都是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茶生产技术的引进后,茶的分类是分为了原叶茶和深加工茶。

    茶叶深加工的目的是要解决喝茶的问题的,其首先可以解决消费者对口感需求的丰富性。目前市场上产品的口味越来越丰富,主要为低糖、清淡和含汽型。除了传统的“红茶”、“绿茶”,茶饮料有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如娃哈哈的 “花草茶”,康师傅的“茉莉清茶”、“劲凉冰红茶”,乐百氏的“脉动动动茶”,麒麟公司的 “午后奶茶”,养生堂的“农夫汽茶”,立顿的奶茶等众多新品种。消费者的口味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由纯茶的单饮变为了纯茶、调味茶等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而那些不屑于调味茶市场的中国大佬们已经先败于消费者认知的战略上。

    对于我们来说,茶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太知道那一片片会跳舞的嫩绿的叶子对于我们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喝茶,喝得地方环境不一样,有家庭自己喝的茶,有公司敬客的茶,有朋友聚会的茶,有解渴的茶,每个环境就会有不同的喝茶方式。中国有一个词叫"品茶",上升到品其一是口味,其二是环境。所以我们一说喝茶马上想到的是一套茶具,一种心情。但究其饮料行业的本质,饮料是供人们直接饮用的液体食品。尤指用来解渴、提供营养或提神的,没有那么多繁复冗节。其决定消费者喝什么茶的另一个根本是,什么茶方便我喝什么茶。因为PET茶饮料方便,拿上一瓶,开瓶即饮,畅快淋漓,但他只解决了户外喝茶的问题。而喝茶的大量市场还是在家庭、办公环境,因为泡茶难就被搁浅了。去了饭店一座下,服务员第一句话就是“喝什么茶”,有人泡,喝茶卖茶就容易多了。如果谁解决了消费者家庭、办公泡茶难的问题谁将大出天下,赢得真正的中国茶市。同是饮料,但是咖啡就例外,咖啡的泡冲就就是一小包粉解决了问题。很多茶人都想卖咖啡一样卖茶,但就是没人做。所以永远不知道消费者想喝什么茶。
 
    九、绿茶和红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绿茶和红茶之间,在品饮者来说,这只是两类茶,并没有特别之处,在茶业中,绿茶和红茶却是东西方两个文化、两个消费观点、两个销售方法的对抗,西方市场以红茶为主,东方喝茶则以绿茶为主。红茶在西方市场的风靡不亚于咖啡,这也源于红茶的特点,无论产品口感和产品形态,相对绿茶,红茶更容易标准化,还有一方面,西方喝红茶,多添加奶或加糖,调配茶水的口感。东方人喝绿茶,讲究喝茶的泡制过程,讲究茶道,欣赏泡茶到品茶的过程,把喝茶当作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自己一个人泡茶当从例外,绿茶的特点在于丰富,品种、特色各一,香味也不尽相同,这相对于真正品茶的人,一般喝茶者,很难区分出不同绿茶的口感和香味,因此,在东方便流行斗茶、品茶师比赛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并上升到茶艺的表演,并把这些综合表现称为茶文化的表现。在营销方面,很多企业以此作为传播的方式,经营一类产品。这种风格,和西方的经营思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我们曾作此比喻,绿茶之于红茶产品之间的区别,正如豆腐和豆腐乳,绿茶未经发酵,红茶是经过发酵而成,红茶口感以醇厚、浓郁为特点,绿茶口感以清香、回甘为特点,如果说红茶是热情绚烂型,那么绿茶就是冷静思考型,在国际上,红茶因立顿的传播而名气更大,而绿茶才是世界公认健康饮品之首。从产品本身所含有丰富茶叶成分来说,绿茶属原生态,它的特点,更让女性青睐,绿茶在减肥、美容、防辐射、预防疾病方面处于更多的优势,然而绿茶本身多样性,使得其发展要劣于红茶,从文化上讲,产品多样性是优势,而站在现代化营销的角度,没有标准化衡量,就是品牌最大障碍,也是发展的障碍,这也绿茶多有名品,缺少名牌的一个重要原因,红茶则不同,世界不同地区的红茶口感相近,红茶标准更易要求,特别是立顿品牌的传播,使得红茶更是声名鹊起,多方面来说,红茶的传播方式、产品特点、营销定位都更值得绿茶研究和学习。

    如果我们把立顿红作为目标和参照,是学习和成长的榜样,绿茶就要奋力直追,永远不要低估一颗争夺冠军的心!树立一个榜样,这是一种成长的方法,也是一种参照。物与物之间因相互参照而愈显惊艳魅力,绿茶和红茶就是这样的一对。豆腐和豆腐乳都是豆类产品,豆腐乳就有很多品牌产品,豆腐则不同,大多以散卖为主,这正是映照着红茶与绿茶。明白其理,找到了方式和突破点,发展就变得简单些,红茶、绿茶,作为两种形态,将永远这样比较着发展下去,越走越广,越走越大!

    十、为什么说一种泡茶方式就是一个市场?

    首先说说喝茶,饮茶不但是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由于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养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两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喝茶还有很多好处和注意事项,这是我们在生活都非常熟悉的事情,无论中国、外国,不论大人、小孩,喝茶几乎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每天都可以喝茶,谁都可以喝,谁都愿意喝,这里并没有障碍。

    而关键是的泡茶,泡茶影响了很多人喝茶的习惯,也影响了很多人饮食中饮的方式,应该说每一种泡茶的方式,就代表着一种市场需求,这正如:吃饭人人需求,关键是解决好做饭问题,所以就有了市场,就有了满大街琳琅满目、各种风格、各种风味、各种档次的店与馆。每一个店就代表一种经营方式,我们举例中国有很多地方名茶,每一种都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这正如地方特色的餐店,对泡茶更有自己的要求,而立顿解决了一种标准化袋泡的方式,正如连锁式快餐店,和经营一个店有个本质的不同,一个店追求的是特色、文化,很多店追求的标准、统一、规范,所以每一种泡茶方式都代表不同的市场,若能解决好一种泡茶的方式,也就是一种风格,好好经营就是一个市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果解决好泡茶的问题,喝茶、买茶就会更普及一些。我们可从一个简单的现象中看到这一点:就是你到了饭店,大多服务员都会问喝什么茶?点来茶水,大家都会喝。这就是说明了,泡好茶,喝茶是人人都愿接受,可是泡茶的特点和方式,就会因为人的个性、接受而产生差异,譬如简单的袋泡茶、复杂工序的功夫茶、来人敬客的杯装茶、侃侃而谈的大碗茶、独思静酌的一杯茶、出门在外的一罐茶... ...都有各自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如:中国很多老人爱茶,每天清晨起床后重要的事情就是泡杯茶,这时你给他泡杯袋泡茶,他都会觉得今天泡茶的事还没做,在他的观点中,这不叫茶,再如,90后一位小潮哥,泡茶跟他的生活根本就没有关系,渴了买瓶饮料,至于是什么饮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买了后再说吧。解决好不同的泡茶问题,市场因这种方式而传递一种影响力,并有了它的群体和粉丝,范围大了,市场就大,范围小了,市场则小。 

    十一、咖啡是寂寞,可乐是刺激,茶是什么?

    咖啡、可乐、茶都是饮料的一种,每一种饮料都有它独有的个性,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生活中有这样的说法,品味咖啡,是将寂寞的感觉在品味中逝去,大口吮吸冰凉的可乐,是为了挥去口渴,将刺激涌动全身,而喝茶给了人们带来什么感觉?

    喝茶,首先是生津止渴,紧跟着是清香与回甘,再紧跟着可能是反复冲泡,冲泡成为了喝茶的麻烦,所谓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在文化中,冲泡的过程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对茶叶的审视,而在现代化的商品中,冲泡却成了繁琐,往往喝下去一次的感觉是最令人难忘的。

    喝茶,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这种思考就是在现代化的商品中,喝茶带来的感觉和体现,要一次充分的展现出来,不要在反复的冲泡中,让这种感觉慢慢的淡去,相反地也就失去了更多的对喝茶的感觉。喝茶,在本身的饮料功能之外,茶水带给人们最大的感觉就是回甘,有清甜的回甘,有苦涩的回甘,有醇厚的回甘,若让这种回甘挥之不去,这就是商品化的思考,这种思考就是品牌的理念,也是商品开发的理念,从这里找到合适的载体,才能称得上现代化的商品。咖啡找到合适的载体,可乐也有合适的载体,茶仍然在探索中......

    这是源于,我们对茶水评价有时给予过高的期待,这种期待就包括给它加上文化的帽子,而淡定了作为饮料的本来的本质,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我们喝下去的是茶水,茶水本就是茶与自然界中水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而茶和水结合的这一过程,狭义上称之为茶文化,这种文化越复杂,就越失去了记忆点,这种文化越简单,就越具有传播力,袋泡茶就是很好的例子,袋泡的发明和过程就能称为技术革命,而复杂过程只能称之为一种技能。
 
    最容易的事情是将简单复杂化,最难的事情是将复杂简单化,这正是茶叶和咖啡、可乐相比较的写照,茶叶欠缺的正是将复杂简单化的创新。在世界的舞台上,咖啡中雀巢、可乐王中王可口可乐,带给人们的正是复杂简单化的结果,这更为人们快速接受。作为单一形态的商品,雀巢咖啡和可口可乐在世界的生活圈中无处不在,茶叶大兴,必须和咖啡、可乐一起,三人行,其乐无穷!咖啡可乐雨尔茶!

    十二、谁是中国茶业第一品牌?

    没有,中国茶业没有第一品牌。但中国茶市有第一品牌,那就是立顿,而立顿是一家英国公司,最让人气愤的是立顿自己连一棵茶树都没有。而中国七万家茶厂估计都有自己的茶园,却加起来还敌不过一个立顿。

    立顿小小的茶包解决了茶叶销售的两大难题,第一大难题是茶叶生产标准化的问题,第二大难题是消费者使用方便的问题。没有茶原料,运用一套先进的思维就不知不觉,好像一夜爆发式的成了中国茶市第一品牌。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立顿是做得多,说的少。而中国不但没有第一品牌,连品牌都稀少。叶茂中说过:“没有十个亿的销售额都不能叫品牌。”那些现在就称王称霸的让人听来总有点偏安小富的感觉。没有看到大争茶市的气象,是说得好,做得少。

    就茶业的几种运营模式我做以下6个方面的介绍,以便大家更好的把中国茶企和国际茶企进行对号入座,并看出怎样才是中国茶发展的春天。 

    》第一种:租场子卖茶,也就是终端渠道卖茶

    这个是最古来也是中国茶企用得最多的方式,租场子卖有两种,一种是去批发市场开,做B2B兼B2C,一种是去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开,如超市、小区内,发展好点做成连锁。

    在批发市场卖是一个很难淹没的但也很难做大的方式,就和超市出现,菜市场一样活得有滋有味一样,他有存在的道理。但标准化的局限性让其很难做大。连锁终端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式,但据说把星巴克引进中国的台湾统一企业曾设想构建一个与星巴克商业模型相似,而售卖产品完全相反--“茶”的一个茶座连锁机构。后来迟迟不见推出,一直以为是推广延期,但现在想来应该不太存在这个可能。还有的茶终端连锁是只卖茶。卖茶只是茶困局的一个小问题,更大的问题是茶产业的标准化和消费者回家泡茶习惯和频率的提升。立顿其实并不完美,但是从这两个地方出发解决问题,改进一点就爆发一点。

    》第二种:作为奢侈品卖

    这种模式我想大多数国内茶企都懂而且都在用,这个方法笔者不想在此多做赘述。在此仅仅作为茶叶经营模式的一个备忘,也把他是做大茶产业的一个对立面吧。

    》第三种:功能性茶饮

    “快给你的肠子洗个澡吧!”XXX肠润茶!您还甭不高兴,这也是茶。立顿用一个茶包就“打包”了茶市。在屈臣氏的美容品货架上,我们发现了立顿的瘦身茶,有何不可?消费者最关注的是自己,而不是你的产品。功能茶饮料就抓住了消费者需求本性,一下延伸出好多个品类了,减肥茶,排毒养颜的茶、补肾的茶等等。这是从消费者出发研发产品的思维,有独自的市场。但毕竟不是茶,不能带领更为广大的中国茶农走向世界。

    》第四种:当软饮料卖

    当软饮料卖已经不新鲜了,不但是康师傅、统一在大张旗鼓地卖,连可乐也早已涉足茶饮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讲,PET茶饮跟立顿茶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标准化、便捷性的产物,不但如此,PET茶饮其便捷到“开瓶即饮”的程度,连泡茶的功夫都省了。

    有人说此时的茶已经不再是茶了,而是“饮料”了,我很不赞成这个说法,茶的本质就是饮料。你不抓住茶是饮料的本质去思考问题,老抓着古老的原叶茶才叫茶的观点,如何突破茶的生产,如何能研究透消费者的心性和秉性。你难度说雀巢不是咖啡。茶叶能通过PET瓶茶是目前走得最成功的放大茶价值的方式。但研究透中国人喝茶的秉性和环境,就会发现PET瓶饮茶有很大的消费者空缺性和不具备代表性。

    》第五种:加工成“茶基”卖

    中国大量的中低端茶业都被作为茶基出口或卖给了国外品牌化的企业做原料,这获取的利益链最底端的价值,其产值相对就很小。也是我们要改变中国茶业的大难题。

    我要提得是茶作为基料,进行深加工处理的思维。在日本人发明茶粉后,立顿继茶包的生产标准创新,又把茶粉的,作为下一个极具潜力价值的商品。奶茶只是一个表现,还有更多的突破思维处于萌芽中。下一次茶产业的革命必是茶基料深加工突破的产物。

    》第六种:生产标准化、品牌化卖茶。

    立顿是这个领域的典型,但其100年来的创新是不够突出的。其发展速度还比不上一个十年的蒙牛,现在的总产值也比不上蒙牛。这或许和立顿隶属于联合利华的集团发展战略有关。

    这些模式的成功和缺陷留给了茶业界有准备的人扛起中国茶业发展的大旗。茶行业还需要更硬的脑袋才能带领茶业走向创新性的生产标准化,以品牌化整合赶超并至少和咖啡和可乐三分天下。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把8000万茶农的生产成果转变为更有价值的品牌和产值。 

   十三、如何扛起茶业发展的大旗?

    中国茶业现状蕴藏巨大的机会,中国茶业的现状急需改变,一场以营销为龙头、以品牌为核心、贯穿茶产业链的整合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我国茶叶产品游离于农产品与食品之间,生产加工属于农产品范畴,流通销售则具有食品属性,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或长或短,各自为战、自产自销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使得我国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市场主体多而杂,产品同质,品牌意识淡薄,营销管理落伍,营销方式落后,售价较为模糊,在这种格局下,难以形成稳定、规范的茶叶市场。 

    著名经济学家艾丰认为,“把中国的茶业放到世界茶业上来看,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应该有自己的名牌,但很可惜,迄今为止,中国茶业并没有很著名的品牌,这和中国茶业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没有品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茶业的思维突破仍处在较为低级的原始阶段,从一个现象可以说明,中国茶叶的销售大多集中批发市场,这和1000多年前的销售方式并无多大的革新。

    上世纪,中国茶业经受过三次冲击。第一次是80年代“咖啡的冲击”,第二次是90年代初“碳酸饮料、果汁、啤酒的冲击”,第三次是“矿泉水的冲击”。经受了三次冲出,人们对这一古老的天然饮料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茶叶本为饮料,而且是人类最早接触的天然饮料,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光辉和历史价值从没褪色,直到近些年的冲击,只能说茶叶的销售才从高位上走下,这并代表它的价值也在走下,近些年关于对茶业的创新、思考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日本很多咖啡店都改成了茶艺馆;美国人也因看好茶叶的抗癌保健功能,喝茶的人不断增多;英国的立顿成功方式更是一种探索;中国茶业唯一的上市企业,龙润普洱,正是运用了茶叶深加工和品牌运作。其实,每一次冲击,都带来茶叶市场的结构调整,市场扩大。 茶叶才是公认的世界性的第一天然饮料,这无可厚非的,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再次让它成为世界饮料之王。 
 
    当前,我国饮茶人口为20%,人均消费茶叶0.33公斤。净饮茶人口2.6亿,年人均1.54公斤。如果每人每天饮茶三杯,人年均消费量为3.285公斤,为1.54公斤的2.13倍。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增加4万吨;达50%时,消费量则达到200万吨。全国现有饮茶人口人均消费量提高10%,年销量则增加4万吨;提高50%,则增加20万吨。

    由此可见,中国茶叶消费潜力巨大,人人喝茶,我们迄今未发现周围有不喝茶的人,这和其他饮料、行业还有不同点,譬如牛奶,有人乳糖不耐受,就喝不了牛奶,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只要把国内市场特点和需求研究好,把消费的秉性研究出来,就一定会创造出一个伟大的品牌,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开拓市场,就一定会锦上添花。

    工业反哺农业,得茶源者得天下。我们关注的不能仅是“茶叶”,更重要的是“茶业”,将现代化营销理念引入茶业,开拓一条品牌康庄大道,那就是:创新的引子、整合的思维、研究消费的秉性、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力量,有了这个带头大哥,扛起茶业发展的大旗,必在茶叶市场、世界的商业舞台上掀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十四、茶业如何标准化?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有了标准不等于是有标准化,标准就是一种以文件形式发布的统一协定,是技术和文件成面。而标准化是一种思维,其目的是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茶行业已有很多标准,有感性、理性指标建的标准,有红、绿茶类建的标准、有产地茶的标准,有制造工艺的标准,如紧压茶和粉碎茶的标准。细细说来,这些都是对的。但是太多的标准等于没有标准化,不能实现区隔的目的,因为每个标准就是一个区隔。标准化是求简单和统一,而不是求复杂和个性?

    标准化可能说起来比较抽象,但结合一下实际情况我们就知道标准化有多么重要了。

    比如说同样是铁观音,今年因为雨水过多,整体铁观音的质量都有所下降,所以即便是同一片土地、同一帮人、采取相同的工艺来生产同一品种的铁观音,每年的口味也不一样!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而你想大面积流通,你就必须保证每年的产品是同一质量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买卖双方在每次购买时对交易的商品重新进行评估,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仍就以传统的茶叶买卖为例。传统卖茶是“先尝后买”,每次都要把那些要卖的商品给顾客尝试一下,为的就是看看是不是和以前一样,那就付出同样的价格。相比于今天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对于卖家来说有多么的不便。这就是没有标准化的问题,其效率低下的交易方式严重障碍了茶叶的流通,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立顿茶包是混合调配出来的茶,所以茶的味道就可以人为地控制,有人说立顿的茶包是低档茶,没错!立顿的茶包味道并不是特别好,甚至一般都算不上,但是工业化标准后,至少能保证口味是一样的,付出等值这个口味的价格进行购买,就使得立顿茶包可以畅通无阻的流通。品质始终如一的标准化的结果就是赢得了更多的消费者,标准化就是品牌的基因。

    需要提出的是,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产品和销售方式。在茶业,有很多企业通过建立连锁专卖渠道,在销售方式标准化方面做出了有益地探索,也有企业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看,对于茶业这样的传统行业来说,销售方式标准化并不能解决行业的根本性问题。

    产品标准化才是茶业发展的根本之路。对于原料种类繁多、传统工艺复杂、各地品类不尽相同的茶业来说,深加工、也只有深加工,才能实现产品标准化,才能让产品的品质统一而稳定、始终如一,才能真正建立产品品牌。速溶茶粉的出现,拉开了茶业深加工的序幕。建立在深加工之上的茶业标准化,使像卖咖啡一样去卖茶和建立雀巢这样的茶品牌,变成可能。茶业将因为标准化而掀起茶行业的工业革命。 

    十五、日韩奥运会推出了寿司和泡茶,北京奥运会为何推不出茶?

    利用奥运会的展示平台,宣传或传播历来是企业期望的宣传模式,奥运会的运作也逐渐和更多的赞助商、合作伙伴建立了指定商品的宣传途径,很多企业、品牌、产品通过这一窗口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并获得很好的发展,这些案例不胜枚举。

    有两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寿司和泡菜,通过了奥运会的平台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今天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能吃到寿司、泡菜,这和他们利用奥运会的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从而展示了自己独有魅力、特点以及可传播性密切相连。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一炮走红的韩国泡菜,已经被韩国政府推广到了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韩国带来超过70亿美元的收入。而借助1964年东京奥运会将日本寿司推广到了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日本,也让全世界领略了日本美食的风味。继韩国泡菜、日本寿司通过奥运的迈步世界之后,北京奥运会上,很多人都想到了中国茶能否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世界,日本寿司、韩国泡菜都很好辨别,中国茶却好像没有一个让人一看便知的标志。

    中国茶大概有2000多种。比尔•盖茨曾说过,“我们对中国茶没有什么概念,例如中国绿茶究竟是什么茶,就完全不了解。”这其实向中国茶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茶?中国茶其实不能完全用哪一种茶来表示,更不可能以某一个品牌来代表。中国幅员辽阔,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有众多适宜产茶的区域,因此茶叶品种也极多。博大是中国茶的特色,没有博大就没有中国茶。但要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国茶有一个明确的印象和认知,这种特色可能有不利于中国茶推广的一面。

    但世界上就有三个公司,走在茶叶的前面:英国的立顿、日本的三得利、印度的塔塔公司,他们对茶叶的运作、品牌的传播以及产品的创新,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认知找到了共鸣,这是企业的创新,通过产品的特点和现代化的营销找到很好的切入点,首先把茶叶作为饮料的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在商品化过程中不断的传播了企业与品牌的内涵、茶叶的知识、茶叶的文化,关键是对文化的学习和应用,真正的大用,而不仅仅作为特色置之高台,这个三个国家的茶叶都源于中国,他们的成功也验证了他们在茶叶领域的思考领先我们的思维。当我们发现他们不二法则都是:通过茶叶深加工标准化,实现品牌化战略。我们不应该抨击他们与我们的不同,而是应该研究他们思索的背后。
 
    北京奥运会的确传播了茶,在奥运会的开模式也隆重推出了“茶”,这是中国的敬客、好客,大和的思想,关键不仅仅是茶这一元素能完全表现的,所以牵强地说茶文化思考带动发展,充满着更多的艰辛。茶,首先作为商品,中国茶给世界留下什么?或者说中国茶想通过奥运会传播什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策划,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应该说:中国茶还没有准备好,如何以更突出的形象、更深刻的记忆展示在世界面前?我们期待更精彩的茶业明天! 

    十六、茶叶深加工的时机到了吗?

    在目前,国内茶叶深加工的发展也初具规模了,各种加工技术和应用业已广泛,仅速溶茶粉原料销售,国内有几十家企业专业从事,以我们目前视野所识:整体销售情况可能都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茶叶经深加工后表现的成品大概有这样几类:

    1、机械深加工茶:突出运用代表是如袋泡茶和保健茶(立顿、大印象、碧生源,还有数不清的地方牌子);抹茶也是属于这一类,在日本的销量也很大。

    2、物理深加工茶:如颗粒型、粉剂。主要用于茶饮料(绿茶、冰红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和速溶固体饮料(如奶茶、柠檬红茶),

    3、化学和生物化学加工后萃取成份,应运于综合加工,如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茶叶深加工技术的突破给世界茶行业都提供了思考模式和想像空间。茶叶深加工的时机已经迎来了一次高潮,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羡慕立顿的袋泡茶了。相信很多开拓者也思考像卖咖啡一样去卖茶,咖啡早已超于咖啡豆交易的农业产值,迈入工业标准化后的粉末时代,现在提起咖啡,就是一包一包的粉,入到杯中就是一杯饮品,为许多茶人所羡慕。以速溶茶粉为基料的创新型产品也必将迎来光辉的明天,健康、时尚,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的新产品,必将大出于天下。除茶液体饮料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市场。比如:香飘飘这样的固体茶饮料,只是用了一点点茶粉,加工简单,创新也不多,就能赢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速溶茶粉的运用还只是几千年茶蓬勃发展地开端。

    但机遇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中国原叶茶产品和茶文化营销的固有思维还是在以拉锯的形式和深加工茶思维进行的博弈。谁能跳出思维,将自由翱翔,甚至扭转中国茶农业化发展的思维,打开茶行业工业化发展的光明之门,甚至创造属于第三产业的奇迹。带动茶产业横跨农工服务产业链条的全链发展。星巴克的连锁是形,其核心价值在于品牌提供的标准化服务和享受。这不是简单的连锁卖茶所能企及的高度。 

    十七、茶业营销有何新方法?

    营销发展到今,层出不穷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创意、方法、工具和思维。可以这样说,对于营销来说,需要创新,重要的并不是新的方法,而是新的思维。创新并不一定就是以全新的东西来显示,而是以全新的思维来显示,人们接受了新的思维就是创新,而事物的本身可能早已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大家才不陌生,不陌生才容易、广泛地接受,才易形成潮流、习惯,嫁接了这种优势,就是创新,是高明的创新。营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越接近消费者的营销,越是高明的营销。

    定位即营销。定位不仅是最高明的营销,也是其他营销的基础。茶业营销,应从定位开始。目前看,茶业营销可以采用两种定位,一是错位定位,二是比较定位。

    怎么错位?错位就是把新产品的概念悄悄植入至已经形成一定市场和消费习惯的产品中,形成认识的冲突矛盾,跳出原有,突破于平常之间。喝当吃,吃当用,文化当商品,茶不能当茶卖。奶茶不当奶茶卖,香飘飘等把方便面的杯装植入到奶茶之中而异军突起;凉茶不当凉茶卖,王老吉用做普通饮料的做法来做凉茶而走红全国;红茶不当红茶卖,立顿采用袋泡的形式而将红茶带进了全世界。

    如何比较定位?比较定位就是将一个概念(品牌、产品或品类)与已经取得成功的概念进行对比。比较定位不仅容易明确目标、借鉴方法,而且可以形成影响,甚至打开一片蓝海市场。比如蒙牛对比伊利,算是乳业营销中最经典的案例。站在茶业来看,不妨采用品类对比,绿茶比红茶。现在的标准化产品中,红茶远远领先于绿茶,立志于绿茶深加工的企业,不仅要将红茶作为追赶目标,还要将红茶作为学习对象,更重要的,要利用绿茶对比红茶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广泛传播、比较营销。我们相信,在中国,在绿茶之上,一定能走出伟大的企业,只待时日。

    品牌即营销。品牌应该是营销的出发点,也应该是营销的目的地。品牌决定营销的方向,更决定营销的态度。不从品牌出发的营销,或者不以建立品牌为目的的营销,不会取得大的成功。近年茶业领域涌现的很多方法,比如普洱茶的概念营销,铁观音的网络营销和电话直销,各种礼品茶的包装营销,相信很多人直接或者间接地被营销。不管是通过媒介渲染,通过人海战术,还是一门心思包装产品,或能把市场炒得十分热闹,也或能取得了一定的销售成功,但终会昙花一现,终会自食其果。普洱、铁观音、礼品茶的这一轮营销,都不是基于某一品牌,营销的方向不明确,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也根本没有想过要建立品牌,营销的态度不明确,很多方法被大肆滥用,营销的意义从积极走向消极,从正面走向负面。当然,方法没有错,错的是使用这些方法的人的认识和心态。

    这里特别要说说互联网营销。20世纪发明互联网是最伟大的科技成功,21世纪用好互联网将会创造最伟大的商业成功。茶业跟其他传统行业一样,应将互联网视为最好的营销机会和工具。谁能够利用好互联网,谁就能够做好营销。现在已有很多茶企茶商开始了互联网营销,但目前看来,还是缺少亮点。

    最后要说的是,没有营销万万不能,但营销也不是万能的。我们提出了五项无忧,市场无忧、产品无忧、经营无忧、品牌无忧、服务无忧。也就是说,选择好市场(行业),生产好产品,搭建好经营管理平台,做好服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注入创新和整合思维的品牌营销,才能真正做到无忧,才能最终赢得成功。 

    十八问:谁动了茶业的奶酪?

    说到茶叶,我们必须一起看看和茶叶一起并称的可可和咖啡,在当今世界上,可可、咖啡、茶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刺激爽口的可可,浪漫浓郁的咖啡,自然清新的茶香,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饮品选择方面有着各具特色的偏好。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作为古老的饮料,它们正面临着来自各种工业饮料的冲击,市场的发展和思维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究其三大饮料,茶叶的古老和沉淀更为突出,茶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但它的发展和传播不仅逊于咖啡和可可,更有阻于现代的工业饮料,我们不难发现:是什么动了茶叶的奶酪呢?
 
    首先,茶业的奶酪正被自己蚕食。

    我们的观点是:茶业的贸易仍然原始、低效。茶叶的主要销售渠道仍处于集中式批发市场,作为日常生活的快速消费品,不能进入迅速的零售市场,而在流通渠道中进行倒卖,使得消费裹足不前,典型的现象是很多的茶叶批发市场,出现的是供大于求的奇快现象,往往来了一个顾客,各个商家都要挣破头,而且市场上还存在大量的人员倒售陈茶,即今年卖去年的茶。

    茶业市场的思维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茶叶是饮料,却撩不开自己一个文化背景,处处标榜茶文化,何谓茶文化,应该说文化是人们一种自发的认知,而不是宣传和标示,应该说茶业的奶酪自己正在变质,作为饮料,首先应尽情地发挥出饮料的特质,只有大量的使用,其文化才能广泛传播。
 
    茶叶产品,创新不足,举步不前。无法保证产品能够恰当的商品化,或者一种更好的产品形态来吸引消费,那么消费者很容易淡忘,却为何来消费?

    其次,工业饮料的迅速,抢占了茶叶的奶酪

    工业饮料的出现,可乐、功能饮料等等,它们以工业标准化、品牌化,进行全面的产品包装,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渠道和传播,使产品和传播触手可及,想消费者没有想到的,引导、诱导了消费,能不抢走传统三大饮料的市场?

    还有一点,迅速起步的新型饮料,果汁、凉茶、水等等,以迅雷之势攻城略地,新型的创业模式促使他们更充分地思考创新、整合,促使本身的快速发展,相对这些来说,茶叶的思考都是慢一步,总是在别人的创新出现之后,痛定思痛,却又赶不上。

    因此:目前,茶业经济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挑战是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个挑战是必须提高大量茶业农户的收入。我们可以通过可持续的生产、贸易和加工来解决这两大挑战。当然,这需要在两条不同战线上下功夫:一是扩大、优化种植面积,以实现茶叶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开发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必须有益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为了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做出巨大的调整,譬如对茶业种植、产品创新、茶业营销供应链进行真正的现代化。需要设法提高生产技术,需要在茶业商品化的效率上下功夫。

    这就需要在茶的行业中植入新的思想,发展要依赖于自己的提升,不是寄希望于别人往下沉,是不断累积自己的厚度,打好基石,挺拔向上。

    饮食是人类最大的天,茶叶也是世界公认的最健康的饮料之一,古老的优势仍然突出,几千年的沉淀的精华仍然茶叶身上闪闪发光,加上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说人人多喝茶,只要解决好更多的饮茶方式,运用现代营销渠道,做到产品、营销、传播等等吸引消费者,主动消费,茶叶市场的蛋糕自然更大,而且是成倍的大!
发布人:admin
● 上一篇经典: 云南茶人的构想·中国云南茶文化的建设
● 下一篇经典: 茶业十八怪·当今中国茶业十八大怪现象
告诉好友】【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图片文章
相关文章
· [普洱茶经典茶人] 推荐云南普洱茶茶人小姐姐冲泡识
· [普洱茶经典文化] 云南普洱茶茶汤影像中的白点是“
· [普洱茶经典茶品] 云南普洱茶熟茶茶汤表面为什么会
· [普洱茶经典文化] 云南普洱茶·用生命完成的一种修
· [普洱茶经典茶山] 世界上最大的古茶树王国—云南·
· [普洱茶经典茶山] 云南古树茶受客商热捧·云南普洱
· [普洱茶经典文化] 云南的马帮在历史上没有到过北京
· [普洱茶经典创意] 我所知的莞藏云南普洱茶
· [普洱茶经典文化] 中国云南普洱茶的传说
· [普洱茶经典茶山] 云南名山名寨云南普洱茶的个性与
经典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共0条)
发表评论请先 注册登陆 本站!
经典专题
 云南普洱茶信息·经典
广告位置
热点经典
秦茶的始祖文化·茶祖神农
中国•云南勐海黎明星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传统
云南的马帮在历史上没有到
世界上最大的古茶树王国—
中国云南普洱茶的传说
云南普洱茶山寨现在经典茶
云南古树茶受客商热捧·云
云南普洱茶茶汤影像中的白
我所知的莞藏云南普洱茶
推荐经典
云南普洱茶茶汤影像中的白
云南普洱茶熟茶茶汤表面为
云南普洱茶·用生命完成的
世界上最大的古茶树王国—
云南古树茶受客商热捧·云
云南的马帮在历史上没有到
我所知的莞藏云南普洱茶
中国云南普洱茶的传说
云南名山名寨云南普洱茶的
《云南只有两个人在喝云南
关于我们 | 用户中心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云南普洱茶信息网·行业信息专业网站 http://www.cnynpec.com/· http://www.cnynpec.cn/ 咨询电话:(0)13888643081 15887832941 咨询 QQ:1259879281
中国云南普洱茶行业信息专业网站 建站十三年余 Copyright © 2005-2020 http://www.cnynpe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号,有事请Q我。 您是本站第位访客
云南普洱茶行业信息网·携手行业主流 拟建成为公众 健康 客观 专业信息类·且具公益性 代表性的云南普洱茶行业综合信息网站·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滇ICP备09011887号